| 01 工作不仅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拼命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南大毕业生,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做对了几次关键的选择,决定了我的一生。
我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在初中毕业时。
那时候我在厂办学校,我们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都是零,当时初中毕业生一共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读技校,另外一个是去考中专,还有就是去考重点高中。
那时我们一个班共 50 人,我的排名大概是 25 名左右,其实是不大可能考上重点高中的。
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都报名去读了技校,当时我妈妈也说:“你为什么不去技校啊?读技校一个月有 16 块5的工资还包分配嘞!”
当时我像是中了“邪”,坚持要考重点高中。
那时我爸爸挺支持我的,帮我找了家教给我开小灶补课,很快就补上来了。
跟我一起补课的邻居都没有我学得好,尝到甜头的我就更来劲了,成绩提高很快,居然考上了重点高中南开中学。
当时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其实都很聪明很能干,只是她们都选择去读技校,后来当了工人,没有考大学。
人生的分水岭,从初中毕业的那次选择就开始了。
我人生的第二次重大的选择是在中国银行。
南京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做柜台营业员,做的是非常简单的“登记、复印、盖章”三步曲。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气馁,照样每天特别认真地工作。
只要是能出彩的地方,我都一定出彩。诸如:银行知识大奖赛、三八红旗手、团支部书记等等。
就这样工作了三年后,该得到的荣誉我差不多都已经得到了。可我却没有在进步,对自己的这种状态很不满意,那时候我每天骑车上班经过桥修了很久的右安门立交桥,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在桥修好之前,我的生活一定要有变化。
可能是因为这种上进心和出色的表现,机会果真找到我了:
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联合帮助中国培养英国注册会计师,中国银行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可以去参加入学考试。
我是学英文的,却因此要与学会计的硕士、博士一起考会计,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会计,没有办法,我只有将整本书背下来。记得考试前一天,我突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死记硬背的东西都忘记了,吓得我还大哭了一场。
我不懂会计却懂英文,其他懂会计的人不懂英文,而那次考试的卷子是英语的,结果稀里糊涂地我考试结果是名列前茅,并且直接被人送到香港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培训三年,然后又考上了英国注册会计师,算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非常重大转折。
我在想,要不是我一直有上进心,又竞选团支部书记、又争当三八红旗手,有试必考,中国银行会把机会给我吗?
1992 年,我有幸去了香港普华工作。刚到香港,不会讲广东话,也不太懂会计,这些原因导致我没有项目可做。
那时候我们每个小时做了什么工作都需要填时间表,而每天下班我看着自己那张空白的时间表,感到很无助也很没用。
我经常坐在大房子里,透明的玻璃,别的同事外出做项目,只有我呆着,当时心里压力特别大。
我着急了,于是找到日本的项目经理,跟他说:“我不会讲广东话,你的日本客户也不讲广东话,我们就讲英语呗。”
这样我慢慢有了项目可做,从此我也有了填得满满的时间表。
在普华工作的三年,是我进步最大的三年,我学会了工作不仅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拼命。老板交代给你的活儿,没有做完是不可以睡觉的。
那三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复习考试,三年考完了 18 门课,通过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终于赶上了香港同事。

我人生的第三次重大的选择是,从投资中华英才网到创立今日资本。2009 年,我投了中华英才网,成为其董事长。
本来我和老公两个人都是bankers(银行职员),日子过得很潇洒,周末打打高尔夫、看看电影,每年到欧洲度假2次。
可是自从创业以后,我们俩每个周末都在工作,两个人经常相对无语。他担心他的公司,我担心我的公司,有时候担心钱快烧光了,还担心发不出工资。
这种感觉好像头上悬了一把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心里压力很大。当你要把家里的存款拿出来给几百号员工发工资时,心里是有点慌的。
创业者最大的压力就是,所有的问题到你这都要有答案,其实有时候你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可你还要硬着头皮给员工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创业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为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
他们一定是有 vision (想象)的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们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人,因为他们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
他们也是一群有梦想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 passion to win (赢)的成就感;
他们是改变世界的人。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跟这样的创业者打交道,所以我非常开心,每天都踏着舞步去上班,每天都在学习在进步,我找到了我的激情,那就是投资。
| 02 我为什么投京东?
我花很多时间寻找那种“杀手级”的创业者。我第一次见到刘强东的时候,他的电脑上写着“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刘强东大学就开始创业,我觉得大学创业的人,通常不是名利心驱使,而是他天生就是个创业者,而且大学创业的人第一要有点胆量,第二要管几个人,要有管理能力。
刘强东大学是学社会学的,自学了编程,当时没有条件,搭公交车一两个小时到一个亲戚那儿,人家上班时,他在旁边等着,等人家下班了,晚上在人家机器上学习编程,学会了之后他就在外面帮人家编程赚钱。后来,他在中关村开店卖刻录机卖到第一,然后卖光盘又卖到第一。
当时,刘强东把后台ERP系统让我看,当时销售额有5000万元,每个月增长10%,关键是,他当时一分钱广告也不打,老客户一年会上来3次。这说明,用户喜欢这个网站。
在与他的高管团队沟通时,他们告诉我,公司每天都开例会,这么小的公司每天开例会很不容易。
当时跟刘强东谈了四个小时,我就下定了投的决心。问他要多少钱,他说要200万美元,我说“两百万哪够呢,给你1000万美元”。
既然下定了决心,动作就得快。
我怕他再跟其他投资人见面,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一张机票和我一起坐飞机飞到上海和我的其他合伙人见面,当时就签了框架性协议,签完我先给了他200万美元过桥贷款。
一般情况下是要签正式协议才给钱,我们当时给他钱,一是给了钱就把他绑定了,另外是帮他向从前一个基金赎身。
我投他的时候,他已经跟一个人民币基金签了合同,本来对方说好投500万元人民币的,投了100万元之后不给投了,原因是京东当时老是亏钱。
我担心前一个投资合同中有什么定时炸弹,要求看一下,刘强东就是不肯给我看,说那合同有保密协议,就这样僵持住了。
他当时非常缺钱,但又非常倔强,他认为对的会坚持,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企业家气质。最后我让步了。
协商的结果是,我不看了,只让律师看了一下,确定里边没有定时炸弹,我保证我们所有的合作条件都不变。
那时候京东连会计都没有,我们投资后就说得帮你找个会计呀,他回答说行,但是工资不能比老员工高。当时京东老员工最高的是月薪1万元。我找来找去,好一点的财务总监都要月薪2万元。
后来我找来一个财务总监,工资我出一半京东出一半。新财务总监入职两个月,刘强东跟我说,2万块钱的人果然比5000块的好用呀,你接着再给我找人。
投京东的一个最深感触的是,好公司一定要拿得时间长。
伟大的公司本来不多,如果运气好,找到好的公司,一定要坚持持有,让复合增长的力量帮你赚大钱。这就是我最大的经验。
投资京东时,当时销售收入才6000万人民币,每年翻3翻,经过8年,到现在京东我还没有完全卖掉,仍然拿大头。
很多人问我,你怎么还不卖掉,卖掉就可以分钱了,投资者时常电话问我怎么还不卖,我就是能hold住,我的钱也在里面,2006年到现在拿了9年,需要定力,很多人就拿不住。
今日资本的投资风格是专注,别的投资人一年投三个,我们可能三年才投一个案子。
我们非常专注,只投消费品品牌,零售连锁,B2C。我们花很多时间在选“赛道”上。我们要找到品类的开创者。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品牌第一品牌有25个,你跟踪它60到80年,当时25个第一品牌如今有21个还是第一品牌。剩下的四个有三个变成第二品牌。
也就是说,你一旦进入消费者的心,变成第一之后,别人是很难取代你的,除非你犯了很大的错误。

| 03 投网易,让我睡不着觉
1998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案子,让我知道什么叫“失败”,什么叫睡不着觉。
当时投资网易的时候,我31岁,丁磊28岁,那个案子经历很多苦难,投的时候是A轮,5元一股,上市时涨到30元,没卖,因为想长期持有。后来2000下半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网易经历很多苦难,比如被集体诉讼、被sec调查,变成垃圾股,员工都走光了,竞争对手造谣说,不要跟网易做生意,这个公司要倒闭了。
当时困难真的很多,我睡不着觉,做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压力很大。当时网易的团队都很年轻,我31岁可能是董事会里年纪最大的,其他都20多岁,都挺慌的。
我晚上会突然醒来,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模式,也不知道模式是什么?
我当时在网易犯了2个错误,也做对了两个事。